8月广州,烈日炎炎
位于莲花山下的
番禺启志乒乓球交流服务中心内
却涌动着炽热的活力——
一群孩子挥舞乒乓球拍
汗水浸透衣衫仍眼神专注
一位年轻女孩正细心留意
每一个孩子的状态
而在番禺另一角的化龙第二小学
午后的体育馆里
彩色毽球在孩子们脚尖翻飞
一位身影挺拔的教师正俯身纠正动作
在番禺,有着这么两位
用青春与坚守点亮孩子梦想的女性:
黎尚美以乒乓为桥,带大山孩子逐光
胡健平以毽球为媒,让乡村少年展翅
黎尚美:以乒乓为炬
照亮大山孩子的逐梦路
展开全文黎尚美
年轻、漂亮,学中国舞出身,在多伦多留学数年,在外人看来,黎尚美身上的每一个标签都闪闪发光,可她却走出了一条让不少人惊讶的路:回国工作三年后,她辞职做公益——带着10个大山里的孩子,免费提供吃住、学习,还教他们打乒乓球。4年过去,昔日的“小奶娃”成长为一个个乒乓“小将”。4年里,她投入了自己所有的积蓄,如今主要靠经营一家餐馆和爱心人士的捐赠支撑。
初心萌芽:
从 “结对帮扶” 到全职公益
“小学时,妈妈就带着我一起,为广西百色一名贫困学生捐款,那是一个‘一对一结对子’帮扶的项目,我每个月会给那名学生写信,还会寄照片给对方,互相分享近况。”说起自己投身公益的初衷,黎尚美说,小时候做公益的经历让她印象深刻。大学期间,她多次参与艺术支教,在做公益时,她感到非常快乐,因此,坚定了全职做公益的决心。
至于为何选择乒乓球?她说,因为乒乓球是“国球”,需要被传承。她小时候学过两年乒乓球,对这项运动一直有深厚情怀。
2020年,她开始筹备。2021年,她辞职,全身心投入到公益事业——依托“国球启志”乒乓球人才帮扶项目,深入梅州五华和贵州赫章、威宁等地,把10个热爱打乒乓球的孩子从大山里带了出来。
黎尚美和孩子们
破局前行:
从质疑声到 “爱的抱抱”
最初的路远比想象中难。家长的不信任、外界的质疑声此起彼伏:“孩子去那么远安全吗?”“学打球不如在家干农活”。但黎尚美没有退缩,一次次往返山区沟通,得益于番禺区的大力支持,加上黎尚美的不懈努力,最终,分批次找到了10个孩子。“他们都来自山区,非常朴实,更难得的是,他们的家长很认可我们。”回忆及此,黎尚美舒了一口气。
“一开始,每天晚上宿舍里都是‘哇’声一片。”黎尚美说,那时候她和另一位老师,跟孩子吃住在一起,陪伴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。从一开始哭个不停到需要尚美老师给一个“爱的抱抱”,再到自己乖乖入睡,孩子们成长的每一步,都让黎尚美觉得惊喜。孩子们对她也从一开始的不熟悉到越来越依赖。
黎尚美给孩子们发小红花
就这样,这群来自大山的孩子,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住了下来。在黎尚美和其他老师的陪伴下,他们苦练乒乓球,到了读书的年龄就进入附近学校上学。尚美对每一个孩子都非常熟悉:陈怡嫣是所有孩子的“大姐姐”,9岁的她成熟懂事,对自己要求很高,也非常刻苦,她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世界冠军。受访时,当被问起对尚美老师的印象,陈怡嫣就红了眼眶:“她像妈妈一样爱我们。没有尚美老师,就没有现在的我们。”
付出努力与汗水终究会获得回报。4年来,孩子们已经在全国、省、市、区的各种乒乓球比赛中斩获奖项。在2024年广州市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,李静娴、陈怡嫣、张美琪、赖梓灵等拿到了小学女子丙组团体冠军;在女子丙组单打比赛中,李静娴获得冠军,陈怡嫣、张美琪分获该项目的亚军和第四名。
孩子们打比赛获奖
坚守与希望: 以餐馆养公益,盼孩子成才
全职做公益不容易,她投入了所有的积蓄,举步维艰:10个孩子的吃穿住行,加上各种比赛费用等,是一笔不菲的开销。为了更好地支撑项目的进行,黎尚美在乒乓球馆旁边开了一家餐馆,以餐馆的收入资助孩子们的支出。与此同时,她和伙伴也想了很多的办法,筹集来自各方的爱心捐赠。
4年里,孩子们每年仅寒暑假时短暂回家,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球馆和学校、宿舍里度过。黎尚美说,不用回学校上课时,孩子们除了练习乒乓球,还要背古诗,学习文明礼仪,“竞技体育是残酷的,如果他们以后不走体育竞赛路线,我也希望他们能够懂得更多道理,拥有更多的生存本领”。
黎尚美
夏日的阳光穿透玻璃,洒在乒乓球馆的地板上。孩子们认真练球的身影,在阳光中散发着亮眼的光芒。正如黎尚美为孩子们唱的那首《带你去飞翔》中所写:“来吧来吧来吧我们一起追赶太阳,心中有阳光,阳光就会闪亮……”
胡健平:从世界冠军到乡村教师
让毽球绽放乡村校园
胡健平,广州市番禺区化龙第二小学体育科组长。她曾是一名毽球运动员,代表中国队征战世界毽球锦标赛并勇夺冠军。退役后,她来到番禺区化龙第二小学,成为一名毽球老师。从专业运动员转变为体育教师,对胡健平来说,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,她卸下冠军的光环,怀揣“弘扬毽球文化”的初心投身教育事业,为番禺毽球运动奉献自己的光和热,并取得巨大突破。胡健平先后获得“全国优秀教练员”“中国好老师”“全国模范教师”“广州好人”等荣誉。
情系乡村 甘为引路
在番禺区化龙第二小学体育馆内,一间不大的陈列室摆满奖杯和奖牌,它们见证了一名世界冠军的传奇转变,也诉说着一个个乡村孩子的励志成长故事。这些故事的书写者,就是胡健平。
谈及当年的选择,胡健平坦承,“从一名世界冠军到一名小学体育老师,还是‘临聘’身份,心里没有落差是不可能的。”胡健平回忆,当时她的宿舍在学校5楼,晚上漆黑寂静的校园里只有她一个人,害怕得连厕所都不敢上。面对这样的环境,她也想过“离开”——回国家队当教练,又或者趁年轻去考公务员,甚至放手一搏下海经商。
摆在眼前的路很多,但胡健平深知,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是相对匮乏的,如果她离开了,很难再有专业人才到这里任教,对于毽球技术才刚刚入门的学生来说将产生巨大的影响。
冠军传承 佳话流传
2010年10月,胡健平从国家队退役,在番禺区化龙镇东沙小学担任临聘教师,负责体育教学和毽球队教练工作。当年的东沙小学,办学条件相当简陋,学校没有门卫,没有饭堂,更没有规范标准的训练场地。胡健平初初任教时,一日三餐需要自理,每天下午放学后训练到6点半。除正常的教学任务外,工作日毽球队每天训练3.5小时,周六训练6小时,寒暑假各集训15天,工作量是一般老师的两倍有余。即便如此忙碌,但她乐做学生探索毽球世界的探照灯,带领学生谈论毽球、触碰毽球、飞舞毽球,在毽球世界的海洋里遨游。
在胡健平和学生的不懈努力下,东沙小学毽球队进步神速,在国家、省、市、区各级比赛中屡获殊荣。2014年,在江苏举行的全国少儿毽球比赛中,化龙镇东沙小学女子毽球队一举夺得女团冠军,书写了“世界冠军带出全国冠军”的佳话。
因材施教 言传身教
因工作需要,2014年9月,胡健平调至化龙第二小学担任体育教师。该校学生的毽球基础犹如一张白纸,一切又要从头开始。面对新的队伍,胡健平从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开始,到调整人员让各年级形成阶梯发展,再到训练学生在赛场上掌握运用各种技术,她都亲力亲为,全身心投入。
在教学中,胡健平注重因材施教,以灵活的方式和通俗的语言传授毽球技术。2014年,她带领组队不满3个月的化龙二小毽球队参加市里的比赛,获得全市第八名的成绩。随后,该校毽球队每一年都走向新的高度,不断取得新的突破,斩获多项赛事的冠军。多批队员通过毽球特长叩开名校之门,这让胡健平倍感欣喜和自豪。
“除了传授知识,老师更重要的职责是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。想让学生成为怎样的一个人,首先老师就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。我更希望尽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,让学生成为优秀的人,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。”胡健平说。未来,她将继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,为番禺毽球教育事业贡献力量,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。
来源:羊城晚报、羊城派、金羊网、番禺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、信息时报、广州番禺发布